最新消息
以下是蛻變計劃的專業團隊撰寫的文章、媒體報導以及與法庭判決相關的新聞(包括「撤控守行為」、以監禁方式結案、及以非監禁方式結案三種判決),歡迎閱覽,更加了解我們的計劃背景、理念,和跟進最新消息。
媒體報導
有學者成立計劃協助反修例事件被捕年輕人
商業電台「政好星期天」
2021-8-1
中文大學經濟系客座教授宋恩榮在本台節目表示,2019年反修例事件至今,有多於1萬人被捕,當中有4成是年輕人,至少300名學生被控暴動,若罪名成立,或會被判監數年,對之後的生涯規劃有好大影響,而社會用了不少資源栽培大學生,因此他成立計劃,由社工、心理學家和專業人士,為被捕年青人提供情緒支援…
打亂升學 至親擔心 出獄青年後悔上街
明報
2021-6-9
「蛻變計劃」學者團隊 至今助49反修例案青年
明報
2021-4-17
【明報專訊】反修例風波有唔少年輕人被捕,多名學者組成「Project Change蛻變計劃」提供支援,該計劃近日發表中期報告,透露由去年6月中成立起,已為49個涉案年輕人提供輔導,當中7個參與計劃嘅少年犯案時未滿16歲,平均年齡18.9歲。已結案嘅10宗案件中,有一宗以「簽保守行為」結案…
【「蛻變計劃」—為香港燃點希望】
「香港電台」節目《香港家書》
2020-12-12
浩然同學:
自從你進入中大法律學院,一貶眼快將四年。你一直希望投身法律工作,幫助伸張正義。從你的電郵看到,你對當前社會問題有深刻的反省。 對於反修例運動中被捕的一萬多个年青人,你不斷思考能否在維護法治的大前提下幫助他們;你看到觸犯法律固然要承擔責任,不過年青人一時衝動下犯事也需要給予機會…
【跨專業團隊 助被捕青年】
「香港電台」電視節目《 議事論事》
2020-11-05
過去一年嘅反修例運動,超過一萬人被捕,當中6000幾人係25歲以下嘅青年,佢哋唔少都要面對漫長嘅司法程序,除咗法律支援,心理、精神健康、家庭關係、學業、經濟狀況都有唔同程度嘅壓力。
「所有社會都唔可以放棄年輕人,因為年輕人係社會嘅未來。」呢句說話出自經濟學者、民主思路前聯席召集人宋恩榮…
教授專家組團 助反修例被捕青年 支援情緒法律 「幫得一個得一個」
邱榕瀅著
2020-09-14
反修例示威連場,被捕者大多為年輕人,需面對漫長司法程序壓力,情緒受壓。有人只道「犯法就是犯法」,但另一邊廂,多名專業人士組成「Project Change蛻變計劃」團隊協助這批年輕人,由社工、心理學家到律師、大學教授,他們希望法庭給予年輕人機會、家長能包容理解政見不同的子女,也盼「幫得一個得一個」年輕人。
專家設平台 助被捕青年覓曙光
吳東偉著
2020-08-03
「知錯能改,善莫大焉」是社會追求的境界,加上反修例運動成因複雜,因此《香港01》早前倡議,政府不應妄想僅靠刑事後果令年輕人守法,而是應法理情兼備修補社會裂痕,包括向被捕青年提供支援。
原創文章
應對港青精神健康危機刻不容緩
宋恩榮宋陳寶蓮著
2021-07-19
香港過去數年,經歷前所未有的動盪及變遷。
一場反修例事件風波,掀起了一場又一場街頭上的示威、衝突。家庭因而分裂、社會因而撕裂,無論是政府與市民,還是建制與泛民陣營支持者之間,皆出現了前所未見的鴻溝,甚至仇視…
幫年輕人就是投資未來
徐家健著
2020-06-12
在研究院,我喜歡考年輕人以下一條是非題:
Consider the following empirical finding:For each percentage point increase in the unemployment rate, those with the misfortune to graduate during the recession earned 7% to 8% less in their first year out than comparable workers who graduated in better times. The effect persisted …
讓年輕人重拾希望 –我們的倡議
黃裕舜著
2020-05-25
一個多星期前,我跟幾位朋友及研究夥伴──譚雪欣、宋陳寶蓮和宋恩榮──於《信報》聯名刊登了一篇〈讓被捕年輕人重拾盼望 你我有責〉的文章。這篇研究,乃是我們新成立的「民智行動設計智庫」,落手落腳用了不少時間拼湊而成。說起來,這也許也是我們對香港政局發展的小小貢獻。 文章實質倡議很簡單:當局應該盡快處理被 …
讓被捕年輕人重拾盼望 你我有責
譚雪欣、宋陳寶蓮、黃裕舜、宋恩榮著
2020-05-15
本文倡議當局應該盡快處理被捕人士的案件。反修例運動至今已經接近一年,漫長的等待和不確定性容易帶來焦慮。「遲來的公義」損害公義的原則,也容易使公眾懷疑香港的司法制度。